美国亚裔有“忠诚问题”吗?|《亚裔美国人》纪录片系列
《亚裔美国人》是PBS出品的一部长达5小时的系列纪录片,它以大胆和全新的视角展现了一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的历史。如今,美国变得更多元,更分裂,同时也面临着难以想象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共同前进?该系列片将通过私密的个人生活来讲述美国历史,揭示亚裔美国人如何塑造美国。
这部制作精良的历史作品,道出了无数逐梦移民所经历的共同人生。原片分5个单元,有数十个故事,我们决定将这些内容变成图文方式,分享在微信上。上期,我们分享到 亚裔女性如何成为政治“顶梁柱”?|《亚裔美国人》纪录片系列。
欢迎大家前往 chineseamerican.org/p/34478 ,观看中文字幕版原片。
“忠于国家”这项美德在任何价值观体系中似乎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于美籍华人、美籍亚裔这样的“移二代”来讲,忠于国家却成为了一出生就自带的两难选择。如果生逢盛世,贸易往来密切,文化交流频繁,“移二代”既受到出生国的成长经历和环境培养,同时又带有父母熏陶与原籍国的文化背景支持,他们可以兼备双语天赋,享有两个国家、两条出路的优势。
然而一旦时局动荡,国家局势紧张,站在分界线上的移二代极其家庭就要立刻被迫选择,保持中立或者不站队,就等同于被两边都视为叛徒。然而即使立刻跳入一方阵营而向另一方宣战,也一样会让融合体撕裂,这各种的犹豫与分别,痛苦与纠结,宣誓忠诚与决定割裂,都是外人难以体会的。今天我们就带大家来看一部这样的纪录片,PBS《亚裔美国人》的第二集《忠诚问题》。
新世纪初,不甘于既定命运的移民们都在寻找机会,乔治宇野就是其中一位。1905年,他怀着一个美国梦来到了美国,并效仿乔治华盛顿,把自己的名字久米麻吕宇野改成了乔治·宇野。那个时候,亚裔在美国的地位还很低,跟乔治宇野所期待的也相去甚远,他不能拥有土地,成为公民,与白人通婚,没有政治权利。
久米麻吕宇野想效仿乔治·华盛顿,于是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乔治
但尽管如此,他仍然相信这个国家,而亚裔移民还是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小东京、菲律宾城、中国城、以及各种亚裔社区蓬勃发展,给亚裔美国人提供了一个语言、文化相通的地方。乔治认识了他的妻子理伎,他们在洛杉矶定居,并共同养育了十个孩子。
乔治和他的妻子理伎及孩子们
宇野一家虽然不算非常富裕,但他们家庭和谐,其乐融融。父母乔治和理枝是第一代移民,被称为日一代(ISSEI),孩子们被称为日二代(NISEI),日二代在很多方面都是典型的美国人,和其他美国年轻人有着共同的爱好与梦想,而宇野家的长子——巴迪宇野,正是这样一个“日二代”。不过,谁也没想到,后来的他成长成了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宇野家也成为了那个年代很多美国在日家庭的缩影,终其一生地在处理“忠诚问题”。
图中左上是巴迪宇野,后来了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当时,在美国还存在着强烈的对日歧视,甚至形成了反日浪潮,亚裔常常会被一些、游泳池和电影院拒之门外。12岁的巴迪,就因为他是日本人,被童子军拒绝。
年轻气盛的巴迪有很多疑惑想要表达,终于在高中时,他找到了一个表达自己的渠道:为一家日裔美国人的报纸撰写专栏。他用文字记录着日二代进退维谷的处境,尽管年轻的巴迪对新闻业有着强烈的抱负,他也从来不敢奢望在主流媒体找到一份工作,而原因当然也只是因为他日裔的身份。
巴迪为一家日裔美国人报纸撰写的专栏文章
而巴迪的经历并非个案,相反,每一个三十年代出生的日二代的故事几乎都是如此。即使他们取得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或者斯坦福大学的学位,也没有人会雇佣他们。他们最后只能回到他们父母开的店铺、商家、或者农场里打工。
与此同时,日本本土的经济正在飞速崛起,同时开始了对亚洲其他国家的侵略运动,正是急需用人的时代,日本本土对美国来的日二代更是青睐有加。1937年,巴迪·宇野觉得留在美国根本毫无机会,他乘坐货船前往日本,去实现自己当记者的梦想。
巴迪·宇野乘船回到日本,想去实现自己当外国记者的梦想
巴迪去了日本,而留在美国的宇野家正承受着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带来的沉重的经济压力。宇野家子女众多,艰难维生,甚至让12岁的艾米宇野去白人家里做帮工,将每月8美金的微薄收入交给妈妈,用以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
而宇野家在美国的艰难处境,更使得在日本的巴迪觉得只有日本才能让他实现梦想。尽管巴迪的日语并没有很好,他还是加入日本主流媒体做了记者,开始报道中日战争,后又在日本军队找到了一份工作,成为了外国媒体联络人。
正是因为在美国备受歧视的经历,当巴迪觉得终于不用当一个边缘人或者少数族裔的时候,他也被那种狂喜冲昏了头脑,使之无法客观地看待日本军队。巴迪写了大量文章宣扬日本军队的强大,却对日本军队的残暴,日本士兵造成的暴力和死亡轻描淡写。这种盲目爱国,也是当时许多日二代的通病。
然而,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日美冲突让所有在美日本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巴迪的盲目爱国,也让宇野家的生活跌入深渊。从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的几小时到几天内,联邦官员在当地警察部队的协助下进行突袭,并逮捕了以男性为主的几千名日本移民。巴迪的父亲乔治宇野,也成为了第一批被当局逮捕的日本人。
几千名日本移民领袖被逮捕
联邦调查局(FBI)的记录中说明了巴迪宇野在日本受军方雇佣的详细事例,FBI在宇野家进行了细致的搜查,甚至挖开墙体,查看是否在墙壁之间或者地板之下藏匿证据,最后带走了父亲乔治宇野。那些天,宇野家一直生活在惶恐之中,最终才得知父亲乔治宇野被关押在洛杉矶格里菲斯公园的拘留营里。
拘留营里的日子不必说,而拘留营外的日子并没有好到哪里去。美国境内对日本的仇恨愈演愈烈,各种反日活动也层出不穷,日裔被要求限制行动范围并开始宵禁,其他亚裔都纷纷戴上印有“我是朝鲜人”、“华裔”的徽章或袖章,与日本人划清界限,以免受到牵连。
衣服上写着“我是中国人不是日本人”
1942年2月19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通过了第9066号行政命令,授权监禁超过11万日裔美国人,而其中三分之二都是出生在美国的“日二代”。我们故事的主角宇野一家也接到了指令,要求他们在附近的教堂集合,并只能携带少量的个人物品。
和其他无数日裔美国人一样,政府只给了他们一周的时间处理相关事务,这短暂的一周只够他们以极其廉价的方式抛售房子、生意、家产,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就此失去了一切,而后他们被送去了10个拘留营中。
图中标红的为拘留营所在的州
虽说关押是以家庭为单位,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家庭成员被强制拆开,艾米·宇野被送到了怀俄明州的拘留营,其他人则被送到了科罗拉多州,而他们的父亲乔治·宇野,则彻底失去了音讯。
拘留营里的生活环境非常恶劣,他们吃着简单的食物,住在臭气冲天的马厩里,冬天没有足够的煤来取暖。而他们承受的这一切,都没有正当程序,也没有理由,政府直接地解释成,这是因为:“忠诚问题”。
这样被关押着的日本人都被要求回答一个“忠诚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愿意拿起武器对敌作战吗?以及“愿不愿意放弃对天皇的效忠”。
上文提到在“忠诚问卷”中的两个问题
拘留营中的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是”,宣誓绝对效忠美国,但也有一些人选择了“不”。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在美日本人来说这份问卷非常残忍,用“忠诚与否”来判定也未必合适和有效,很多人在美国和日本都有亲人,对于他们来说,这份问卷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但区属政府认为,这些回答了“不”的人,都是不忠诚的人,于是把他们转移到了高度戒备、管控最严的拘留营。这些拘留营是专门用于关押所谓敌对的外来人的。
当时,日本成为了美国的敌人,而其他亚裔社区的反应则各有不同。在美国的朝鲜人把美国的胜利看成了朝鲜的胜利。自1910年,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之后,所有朝鲜人都觉得自己成了亡国奴。于是在美的朝鲜人,对美国有着空前的忠诚,大量在美的朝鲜人包括很多朝鲜女性都纷纷加入美军,抓住这个计划为她们的祖国朝鲜尽一份力。
二战让亚裔美国人证明了自己的爱国精神,华裔和菲律宾裔的美国人成群结队地参军,甚至不惜谎报年龄,为的就是把入侵者赶出自己的家园。
与此同时,也有大量日裔美国人加入了美军,而他们的动机却与其他亚裔完全不同,他们参军是为了争取自己的自由。数以万计的人从拘留营入伍,其中就包括宇野家的三兄弟。他们自愿离开拘留营,为了美国而战斗。虽然当时宇野家里的其他人仍然被关押在拘留营里,但宇野三兄弟认为,美国是他们出生的国家,他们是美国人,就应该从军为美国效力。
与此同时,美国的战争部门和其他部门开始意识到:允许日裔美国人在军队中可能是件好事。不仅因为美国需要人力,而且这也是对“日本是轴心国,美国是一个种族主义社会”的有利回击。
霍华德·宇野
在太平洋战争中,欧内斯特·宇野自愿加入了美国第442步兵战斗团。这只队伍有大约三千八百人,全部由日裔美国人组成,他们完成了一系列极其困难和危险的战斗任务,包括营救一个失联的得克萨斯州士兵营。这个任务被视为一项自杀式任务,但442团设法深入到侵法德军的后方,将这个士兵营成功获救。
尽管日裔士兵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可是家这边,他们的家属仍然是囚犯。
1944年,宇野一家在德克萨斯水晶城重新团聚了。然而相逢的场景却并不如宇野兄弟想象的一般温馨,地点是专为这次家庭团聚而设计的一个特殊营地。这次与父母家人的重逢就如同探监一眼,面对面坐在桌子的两边,武装警卫荷枪实弹地站在身后,监视着这次家庭团聚。
宇野家三兄弟在为了一家人早日团聚而战,而且宇野一家,一直都少了一个人。巴迪·宇野原本是前往日本是当战地记者,但他却义无反顾地变成了一名(日本)的宣传员。他开始用英语制作广播节目,以削弱美军的士气。
巴迪的弟弟霍华德·宇野1943年的时候驻扎在澳大利亚,担任麦克阿瑟将军的私人翻译。有一天,他听到一个广播节目时,立刻就认出了哥哥的声音。正在代表地方讲话。
巴迪·宇野在代表敌方(日本)讲话
宇野三兄弟为了展示自己对美国的忠诚,无奈只能选择抛弃了自己的亲哥哥。当时的报道中写到,宇野三兄弟表示,如果可能他们会杀了巴迪,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是美国的叛徒。他们发誓要把巴迪和所有像他一样的人都杀掉。
报纸上写到,如果可能,(宇野三兄弟)他们就会杀了他(巴迪·宇野)
不过宇野三兄弟并没有跟宇野巴迪在战场上相遇。1942年,日军入侵菲律宾争夺对太平洋岛屿的控制权,在这场战斗中,有110万名菲律宾平民和士兵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阵亡,最终美国夺回了菲律宾。为日军进行战宣工作的宇野巴迪逃到了山上,熬过了几乎要饿死的几周之后最终被菲律宾游击队抓获。巴迪被安置在了战俘营里,也是在那里,他与家人意外地重逢了。
霍华德宇野碰巧去了那个战俘营,他看到了自己的亲哥哥,隔着隔离网,他们看见了对方,一时间竟不知道要如何言语。巴迪宇野再也没能回到美国,他在47岁的时候死于结核病的并发症。
根据后来巴迪宇野的亲人和朋友会议,巴迪的内心一直非常痛苦,有人把他看成一个叛徒,他也确实间接伤害了自己的家人,但对于当时的日裔美国人来说,他们势必要经历来自“忠诚问题”的拷问与折磨。拘留营里的日裔陆续获释,在包括参军的宇野三兄弟以及其他家人,父亲乔治·宇野和小儿子爱迪生·宇野于二战结束后的两年1947年获释。
“我能意识到,宇野深深地爱着他出生的国家(美国)”宇野的后人如是评论
这次对日裔的集体关押造成了很多日裔一生的伤痛,在美国像这些日裔提出忠诚问题的同时,是否也反思过,这次关押是否有违宪法,国家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民。这些被关押的日裔,绝大多数都是美国出生的美国人,只因长了一副“敌人”的面孔,就要被长久关押,家人被迫分离,在拘留营里过着监禁生活。
爱迪生·宇野:“日裔美国人被关押,这是完全侵犯了美国公民的宪法权利。”
获释后,爱迪生·宇野终其一生都在为维护日裔美国人的权利奔走呼吁。
艾米·宇野也不断参加社区与教会的集会,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当年的故事。
全美各地都召开了听证会,开展讨还被关押者宪法权利的运动。
终于,1988年,罗纳德里根总统签署了《公民自由法案》,纠正了这一错误,向被关押的美国人道歉并支付赔偿。
里根总统签署《公民自由法案》
发生在宇野一家以及千千万万当时日裔美国人身上的“忠诚问题”,最终也很难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正如一位曾经的被关押者,后来为维护日裔权利斗争的“日二代”所说:
敢于挑战不公,敢于发声,才是对这个国家的忠诚。
华裔美国人纪录片系列: